查看原文
其他

大咖来了!洪晃全网独家讲座:谈谈我眼中最好的国际化教育

洪晃 真棒之选 2021-04-08

走上国际化教育路线,家长的疑问和焦虑从未停止过:

  • 路径选择关乎孩子未来,这是不是一个正确选择?

  • 去国外上大学究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?

  • 国际化教育更应看重培养专业能力的“数理化”还是培养素质的“人文教育”?

  • 作为家长,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做好准备?

……

困惑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认知的局限。国际化教育是全新的探索,有太多不确定性。正如之前采访过的清华大学专家表示: 


“人们并不明确地知道自己培养出的孩子,究竟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?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家长过去的经验已经无法覆盖未来。”


这也正是”去哪儿上夏校“联合母平台”爸爸真棒“推出“大咖秀”讲座的目的。


每位大咖都将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、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,带来一场场关于国际化教育的“认知升级”,让家长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,能扩宽思考边界,有所参考。

真棒大咖秀第一期


第一场的大咖就不得了,一得知她同意来分享的时候,作为刚看完其小说并是微博忠实粉丝的小心肝的笔者,实在是激动坏了。她就是夏校君非常喜欢的洪晃女士。

即便不介绍,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她了。

洪晃女士是一位有多重身份的跨界名人


她12岁就去纽约读书,后进入美国顶尖文理学院Vassar学院,现担任校董。正是这段中美求学经历,使她对中西方教育有独到而深刻的观点,并常常见诸于报端。


现在她又是媒体行业的领域大咖,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CEO,《世界都市iLOOK》杂志主编兼出版人,曾在博客上写过许多关于时尚、旅行和传媒的随笔,浏览量过亿。


洪晃女士将在满满的档期中做客我们的直播间,成为第一位与“去哪儿上夏校”读者对话的大咖。

本周五(6月14日)晚上9:00,一起来聊聊她眼中的国际教育,以及中国孩子的这条路该如何走?

讲座完全免费!机会非常难得,千万不要错过!

👇独家免费收听方式👇

洪晃:为什么要读文理学院?


此外,我们还独家邀请了洪晃老师撰文,讲讲人文博雅教育究竟有什么不同?以下是洪晃老师的文章,一起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?

美国最近发生的招生丑闻让我想了很多,首先是不知道多少中国家长也会为自己孩子上个名校做同样的事情,第二是其中一位妈妈,她是一位三流好莱坞演员,她老公是服装设计师,女儿亭亭玉立,已经是一年能自己赚不少钱的网红。

老妈费劲把她塞进南加州大学后,她就发表了一个油管视频说:“我上什么大学啊?这里能教我什么啊?我得去跟教务主任聊聊,上课不能耽误我工作,不过我还是要去参加派对的,各种社交活动还是令人向往的。”

▲这位网红小姐姐在twitter上的发言

也不知道这位大小姐是否还在南加州上学,本来就是够显眼的网红,这回好了,她老妈已经快进监狱演绎真实版的《橙就是黑》了,她还不领情,觉得上大学没什么用。

还是中国人那句话:可怜天下父母心。

但是说实话,我同意这个小网红的意见。大学对她还有意义吗?别人拿着文凭是去找工作赚钱的,她已经自己赚钱了。上大学的确只会耽误她赚钱,她干的这行也不需要学校教她什么,说白了,当网红既不需要数理化,可能连文化知识也不太用得上。

所以,我们今天可能应该问一下:21世纪,去上大学到底为什么?教育到底为什么?

从2016年开始,美国教育界一直有一个“数理化”PK“人文教育”的争论。其原因是当年肯塔基州的州长宣布,因为人文教育对社会没用,所以肯塔基州将停止为文科学生提供奖学金。

“电子工程师是我们社会需要的,”州长在采访中说,“但是我们不需要法国文学专家,所以如果你想学法国文学,你请便,只是不要想拿到肯塔基州纳税人给你的补贴。” 之后,美国其他州也有跟风的,取消了对文科生的经济补贴。

▲部分肯塔基州人民也不买账,在facebook上指出这位不给文科生发补贴的州长自己就是文科生

很快,美国人开始发现这是一场“伪争论”,人文和数理化是不能分家的,比如麻省理工大学发表研究项目报告说,很多工程项目的失败是由于缺乏人文教育,导致了项目中对社会、文化思考的匮乏;《福布斯》也曾发表文章强调文理结合的重要性。

美国的这场争论实际上是围绕西方一种教育模式展开的——就是Liberal Arts教育模式,这个词中文有很多翻译:博雅(我最讨厌的);人文(最不准确的);文理(我觉得最靠近本意的)。

所谓Liberal Arts的英文定义是“解放思想”的意思,也就是说,文教育是帮助学生打开脑洞的,是培养独立思维能力的,是素质教育,不是专业教育。美国最好的教育机构都属于文理教育,而文理教育中又有University(大学) 和 College(学院) 的区别。

▲“大学”与“学院”的区别很多中国家长都比较陌生

美国最好的大学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,这里就不说了。多说几句关于文理学院和大学的差别:

1文理学院规模小,要保持1:6-8的师生比例

大学经常有上万学生,而文理学院一般只有几千人。我自己毕业的文理学院——Vassar就只有2400学生,300多名老师。这种师生比例是为了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近老师,的确,在Vassar,老师都有“办公时间”,象值班一样,在办公室等着学生来拜访。

我记得我和我的政治教授在中印战争上面的观点不一样,我就可以利用他的办公时间去找他论一论,这种跟高人过招,当然是文理学院帮助学生培养更加敏锐的思维能力的方法。对于中国学生的最大挑战是——如何“不”和老师统一思想,统一意识,有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能力,可以平等地展开一场文明的辩论。

▲Vassar官网首页

2文理学院的跨学科教育

这一点很重要,特别是对未来的学生,我们已经不能再以工业革命时期的模式去思考未来了,在Vassar这样的文理学院,就有很多跨学科的项目,还有一些跨学术的项目。

所谓跨学科,比如有生物化学这种项目,是生物系和化学系的综合课程,两个系都需要派出辅导老师。

所谓跨学术,就有“女性研究”这样的课程,你可以系统地研究女数学家,在当今社会经济中的作用,以及女作家的文学作品及其影响力——这种项目就跨了三个学术领域: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和人文。 在Vassar有专门的部门叫独立研究项目,为想做独立研究的学生派辅导老师。这个部门也是需求日益增长的,所以说当今的教育已经不能再以“专”位主导,一定要“杂而全”。

▲Vassar的独立研究项目官网介绍

在一个TED演讲中,美国一位教育专家号召大家重新考虑教育,她说工业社会需要专家——工程师、医生、律师等等,而未来,越专的事情越容易被人工智能代替。

比如说病理学家,很了不起的职业,要熟知各种症状和疾病,从而总结出病人到底得了什么病,而这个工作其实更适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,所以如果你是上了四年本科,四年医科,然后又当了3-7年实习医生的专家,你可以回家了。

这也是为什么《福布斯》杂志在一篇文章中说,当今,文理教育是最重要的,比专业教育更重要。

最后一定要说一下,中国学生如何利用好文理学院的资源:

1提高英文写作能力

中国学生一般会低估文理学院对英文写作的要求,而这个是很关键的能力。

文理学院除了少数初级班的课程,几乎所有课程的考试和作业都是作文,包括数学。教授需要看到你的论理能力和表达能力。所以写作是必须的,如果想考文理学院,最好不要找别人替你写作文,一是会被看出来,二是哪怕你入学后也会知难而退的。

2一定要会问问题

我们有两个毛病,一个是特别想通过提问来显摆自己的知识或观点,这个非常错误。在文理学院的课堂,课能够提问,特别是问那种大家都受益的问题才能得到认可,而不会提问题,一般会被认为没有求知欲。

第二个是怕问的问题幼稚,而不好意思问。所以这个是必须克服的,不然文理学院的资源就浪费了,不如去上大型学校,200多人的大教室,举手半天也不一定被叫到。

3善于和同学之间交流

文理学院对学生有大量的阅读要求,我在Vassar的第一年,看见教授给的阅读单子就想哭,觉得“怎么可能读完?!” 而实际上也是真的不可能读完,第二年我才学会和同学一起读书,每人读两本,然后互相交流心得、问问题,而不用自己一个人在图书馆苦读书。

真棒大咖秀


去哪儿上夏校”联合母号“爸爸真棒”即将推出全新的“大咖谈国际教育”系列讲座。夏校君有幸邀请到洪晃女士,在满满的档期中做客我们的直播间,成为第一位与“去哪儿上夏校”读者对话的大咖。

👇免费收听方式👇

扫描下方二维码,添加“夏校君”为好友,注明城市与孩子年级,入群收听讲座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